第225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4009 字 14天前

眼下最危险的就是袁绍,只要他不敢明言造反,朝廷就保留着一丝尊严,就还有机会。

刘虞、陶谦等人都好说,孙家父子不太好处理。孙坚是豫州刺史,但孙策还占着南阳,最近有消息传来,他正计划南下夺取江夏、南郡,有意并取豫荆二州。这肯定是不行的,如果不阻止他,不仅会让其他人看到朝廷的虚弱,还会让孙家父子实力膨胀,就连袁绍都要略逊一筹,山东的平衡会被打破。

这个问题很棘手,让孙策让出豫州或者荆州,孙策肯定不会答应,但朝廷又必须让他们放弃一州,否则无法服众。荀彧提出了一个建议,改任孙策为会稽太守,由袁术之子袁耀出任荆州刺史。孙策名义上是继承袁术遗命,他不会明着反对袁耀接管荆州。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,再由朝廷派一个合适的人选辅佐袁耀,先从名义上将荆州从孙家父子手中分离出去。如果这个计划不能实现,那就动用武力,由皇甫嵩率领由并凉精锐组成的大军出武关,迫使孙策放弃。

这个计划是荀彧整个方案中的重点,如果能降伏孙策,山东就没有独大的势力,朝廷就能从中斡旋,集结幽州、青州、徐州、豫州的人力物力围攻袁绍。如果不能降伏孙策,那就趁他羽翼未丰的时候铲除他。为了能让这个目标能够顺利实现,就必须先安抚凉州人,使朝廷有可用之兵。如果不先解决凉州人的危险,草率出兵,最后的结果必然和上次一样半途而废。

这个计划和王允当初的两路夹击南阳相似,但荀彧的计划更扎实,步步为营,没有奢望毕全功于一役。

荀彧的计划很合天子的心意,虽然算不上什么万全之策,至少有成功的希望。

可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:司徒王允如果不同意,怎么办?

荀彧最后提出一个建议:进王允为太傅,尊其爵位,让他养老。由杨彪任司徒。杨彪是袁术的姻亲,他出面操办此事,更方便与孙策协商,相信孙策不会一口拒绝。杨彪虽然只比王允小五岁,但他不像王允那么偏激,做事更有手段。弘农杨家也是唯一能与袁氏相抗衡的世家,他主政比王允更合适。

天子和伏完反复讨论,觉得可行,最后同意了。

……

王允抱着被子,斜倚在床上,耷拉着眼皮,一动不动,如泥胎木偶,只有花白的眉毛不时的抖动一下。

长子王盖、次子王景、三子王定和从子王晨、王凌五人跪在病榻前,已经跪了近半个时辰。

王盖在宫里为侍中,荀彧找到他,向他晓明利害,让他回家说服王允,接受朝廷的安排,免得闹得大家不愉快。王盖一个人没底气,拉着两个弟弟和从弟王晨、王凌一起来劝,但王允就是不肯松口,他们也是逼得没办法,只好长跪不起。

事情到了这一步,他们都很清楚这不是和王允商量,而是决定,不管王允同意不同意,天子都将要放弃王允,他有了一个更年轻的王佐之才——荀彧。虽然不知道荀彧究竟为天子出了什么主意,天子对荀彧的信任却是有目共睹。

更何况他们也清楚王允因为固执犯了多少错误。短短几个月,他就从力挽狂澜的功臣变成了面目可憎的独夫,别说吕布、曹操对他敬而远之,就连士孙瑞、宣璠等人都和他闹得不愉快,被罢免是迟早的事,只是缺一个人站出来发言,缺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。

毕竟铲除董卓,王允是首功,谁也不想落下骂名。现在荀彧建议升王允为太傅,王景等人都可以因此入仕,已经是最好的结局。王允不答应,要死撑到底,不仅是拿自己的名声和生命做赌注,更是拿子侄的仕途做赌注,他们岂能没有怨言。跪了这么久,他们已经有些不耐烦,不时的挪一下身子。

外面传来一声轻咳,久不登门的士孙瑞缓缓走进来,见王盖五人跪了一圈,他叹了一口气,摆摆手,示意王盖五人退下。王盖五人如逢大赦,连连向士孙瑞拱手,鱼贯退了出去。

王允眉毛微颤,猛然睁开双眼,眼神凌厉。他哼了一声:“君荣久不登门,也来做说客?”

第607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

士孙瑞早有准备,不急不徐地坐在榻边,轻拍王允的手。王允骨瘦如柴,松驰的皮肤贴在骨头上,像一个老态龙钟的垂暮老人,可是他实际上才五十六岁,未到花甲之年。

“王公,你如此坚持,是为天下,是为国,还是为自己?”

“我为什么,你不知道吗?”

“正因为我知道,我才觉得你的坚持不可理解。”

“君荣此话何意?”

“你为什么不听听荀彧的计划,然后再作决定?形势至此,已成死局,总不能一直这样僵持下去。袁绍、公孙瓒僵持不下,孙氏父子却在豫州异军突起,周瑜南下,已经进入南郡,刘勋不过一庸人,根本不是孙策、周瑜的对手,今冬明春,江夏、南郡必为孙策所有,不能再等了。”

王允原本涨红的脸迅速又变得灰暗,眼神中的神采也消散得无影无踪。他派赵岐东行,目的就是希望袁绍西行勤王,总揽朝政。可是袁绍一而再,再而三的拒绝了他的建议,迫使他不得收回成命,颜面尽失。

浚仪之战,朱儁疲态尽显,只能看着孙策与袁谭周旋。袁谭击退了孙策,占据了兖州。孙策也构建起北部防线,开始逐紧对豫州世家豪强施加压力,先是抄没了曹家,随即又抄没了蔡家,接下来还不知道要对谁家下手。他虽然年轻,却做事沉稳,手段高明,软硬兼施,让豫州世家不敢轻举妄动。假以时日,豫州未必不能被他控制。

袁绍没有看到这一点,他显然还没意识到他真正的对手是谁。公孙瓒侵扰冀州只是一个借口,他已经向赵岐表示愿意接受朝廷调解,袁绍应该趁此机会西进勤王,将朝政控制在手中,退而求其次也应该挥师南下,亲自攻击豫州,不给孙家父子立足的机会。

他正在丧失最好的机会,一旦孙策控制了荆州,他就有了立足之地,有了和袁绍对峙的资本。就算袁绍最后能击败孙家父子,也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,荆州、豫州损失惨重,没有十几年恢复不了元气。

正如士孙瑞所说,现在的形势已经成了死局。袁绍对他的建议视若罔闻,一意孤行。他已经无计可施,看看荀彧的计划也未尝不可。

“你说吧,我也看看何伯求说的这位王佐之才究竟有什么妙计良策。”

士孙瑞忽视了王允口气中暗藏的敌意,不紧不慢地将荀彧的计划说了一遍。荀彧得到天子的允许之后,亲自赶到他家,将计划和盘托出,请求他的支持。士孙瑞对荀彧没有偏见,他与荀爽交情很好,之前就听荀爽说过荀彧,说他和荀攸、荀悦是荀家年轻人中的俊才。他也和何颙交情颇深,知道何颙对荀彧评价甚高。虽然荀彧的母亲是唐衡的女儿,但这最多算是白玉微瑕,不能掩盖荀彧自身的光芒。

士孙瑞是个有计谋的人,否则王允不会和他联手铲除董卓,但他听了荀彧的计划后还是叹为观止,自愧不如。荀彧这个计划布局天下,放眼长远,不急于一时,有相当的可行性。不仅将天子的道义优势放大到极点,而且力排众议,定都关中,将朝廷视为争霸天下的一方势力,有壮士断腕的魄力,更有面对现实的勇气。更别说平等对待武人,对关东、关西人一视同仁了。

这正是很多读书人欠缺的务实态度,他们总觉得道义在手便可横行天下。士孙瑞是士人,但他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关西人,对关东人的自负不能认同,对关西人被无端压制也心有戚戚,总觉得有失公允。荀彧能够正视这个问题,并着手试图解决,很对他的心思,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。

这就是他亲自来劝王允的原因。他曾是王允的得力助手,堪称至交,放眼天下,现在能劝得住王允的大概也只有他了,真正了解王允心思的人也非他莫属。

士孙瑞解说完荀彧的计划,也不催王允表态,而是耐心地等着。他知道王允只是固执,眼光还是有的,否则郭泰不会评他为王佐之才。现在两代王佐交接,心理上的排斥和敌意在所难免,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,都是为了天下,为了苍生,为了儒门的未来,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。

王允是党人,荀彧何尝不是党人,荀家可是汝颍有名的党人豪强,从荀淑起就与党人关系密切。

王允半天没有说话。他不喜欢荀彧,荀彧的计划也与他的计划不尽相同,但是他不能说荀彧的计划不好,他甚至觉得荀彧的计划是天才般的构想,而立之年就有这样的见识,不愧是何颙认定的王佐之才。

王允不知不觉的叹了一口气,神情黯淡。荀彧的计划和他的布局最大的区别就是尊王,荀彧放弃了袁绍,决定尊崇朝廷。可想而知,一旦荀彧掌权,朝廷就会将袁绍视为最大的敌人。也许是荀彧没有士孙瑞明说,也许是荀彧说了,但士孙瑞有所隐瞒,他们没有提如何应付袁绍,可是他一眼就看出,荀彧的这个计划中最大的对手不是孙家父子,而是袁绍。一旦孙家父子向朝廷称臣,下一步就是围攻袁绍。

这几乎是必然。孙家父子虽然表现抢眼,但他们的根基太薄了,没有像袁绍那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底气和实力,向朝廷称臣,将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袁绍身上,伺机从中取利,应该是他们最好的选择。

“君荣,袁绍可是我们党人的希望。”王允几乎是在恳求。

士孙瑞淡淡地说道:“是的,我们都曾经这么想,荀彧又何尝不是?他是先去了邺城,再来的长安。他这样的俊秀从邺城来到长安。他与天子也不是一见如故,而是相处数月,又深谈数日之后才做的决定,你不觉得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吗?王公,我们都看错了,袁绍不是我们希望的明主,他欺骗了你,他欺骗了我们,欺骗了天下人。”

他顿了顿,又长叹一声:“王公,我最近常常梦见袁太傅,你觉得袁绍将来会如何对待此事?黄泉之下,我们如何面对袁太傅?为了袁绍,袁家数十口死于非命,我们真能问心无愧吗?”

王允紧紧地闭上了眼睛,脸色灰败,气息粗重如牛。过了半晌,他突然身体一挺,一口鲜血喷了出来,胸前一片殷红,触目惊心。

第608章 聪明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