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6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45 字 14天前

荀衍一时语塞。他没想到张郃会针锋相对,看来真是急了。可是他没有别的办法可想。麹义败得太快,他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。他不是不想救,而是没这能力。一群各怀异志的屯田兵,撒得出去,收不回来。刚刚又下了一场大雨,地上到处是积水,黑灯瞎火的,不用孙策打,一有风吹草动,这些人就能把自己吓死。

“儁乂应该对麹将军有信心,纵使不胜,突围也不难。收拢残部,还有一战之力。儁乂是想带着麹将军的败绩回去吗?”

张郃被荀衍的反问堵住了,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。荀衍说得对,他现在回去,胜负未定,只需要提醒袁绍形势不妙,孙策比预期的更强悍就行。麹义如果能突围回来,收拢溃兵,还有机会重整旗鼓,只要有兵在手,袁绍就不能将他怎么样。如果等到胜负已定,他在袁绍面前一说,麹义想扳回一城的机会都没有,这河北第一名将的威名就算扫地了。

“可是……可主公问起孙策究竟如何,我该怎么回答?”

荀衍想了想,转身回帐,取来笔墨,写了一封军报,交给张郃。张郃接过军报,没有再说,既然荀衍决定承担这个责任,他就不用想太多了。荀衍又给张郃指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路,张郃谢过,带上大戟士,匆匆离营。

送走张郃,荀衍却不能安睡,他一面派出斥候打探消息,挑选能信得过的精锐,准备一有消息就出营接应,一面和去卑交流战事经过。于扶罗中伏身亡,去卑和麹义发生冲突,麹义气得要杀去卑,当时就是荀衍从中说和,现在麹义被围,去卑又不战而逃,如果麹义突围成功,绝不会放过去卑。去卑急需荀衍的帮助,对荀衍有问必答,唯恐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。

去卑作为骑兵将领,并不清楚整个战场的情况,可他毕竟是战事亲历者,对战场上发生的很多事有鲜活的印象,远比推测来得真实。当然,为了洗清自己的责任,他不可避免的要说几句麹义的坏话。

听完去卑的讲述。荀衍陷入了沉思。即使是听人转述,他也能感受到麹义的无奈。双方兵力相当,麹义或许稍有优势,可是除此之外,军械、训练、对地形的熟悉,孙策处处占了上风。麹义没有犯错,他的指挥可圈可点,如果换一个对手,他至少有两次反击的机会,可是孙策做得更完美,他没有给麹义留下一点机会,步步紧逼,最终把麹义逼入绝境。

去卑不听号令,没能及时出击当然是一个错误,可是就算去卑听令出击又能如何,他能击败已经列阵的武猛营吗?荀衍看着新月般的阵型,沉思不语。这应该是一种圆阵的变形,背水立阵是兵家大忌,但孙策用这种新月一般的阵型来抵御可能的冲击非常聪明。重甲步卒可以无视骑兵射出的箭,背河列阵,骑兵又不敢将速度加到极致,以免冲下河岸。如此一来,骑兵冲击的力量也会大减。以武猛营的训练和军械优势,挡住去卑的冲击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。

何况孙策的亲卫骑已经从去卑身后冲了出来,衔尾冲击,去卑无法避免大败的结局,唯一的区别就是骑兵会从麹义与孙策之间冲过,会遭到强弩手的集射,孙策也没有机会冲到麹义面前,咬住麹义,造成现在这个局面。仅凭这一点,就足够砍掉去卑的髡头。不过麹义生死未卜,杀不杀去卑可以缓一缓。如果麹义活着回来,就把去卑留给麹义。如果麹义回不来,那留着去卑更有用。

天亮时,陆陆续续的有溃兵回到大营,麹义却一直没有消息。荀衍心急如焚,点起人马,正准备出营,消息终于到了。

麹义阵亡,中军几乎全军覆没。

荀衍大惊失色,他立刻下令拔营,退回襄城,同时找到相关将领了解情况,然后写了一封详细的报告,派人送往浚仪。

……

孙策占据了麹义的大营,缴获了不少粮食、帐篷、军械,还有不少来往文书、礼物清单。在这些清单里,孙策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,都是颍川数得上的名士、世家,其中有几个还在颍川太守府任职,甚至一个还有担任县令的。

“荀衍收到的应该更多。”孙策将清单扔在案上,轻轻哼了一声。庞山民治理颍川有功,但毛病也不少,以名士自居,习气相投,难免会对世家网开一面。

“汉法宽缓,世家放纵,正当以严法绳之。只是师出无名,难免为人诟病,又易扰动人心,庞山民不敢轻举妄动,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”郭嘉用指头点点那份清单。“现在他们将把柄送到将军手中,生死皆在将军之手,将军可以从容发落。”

孙策打量着郭嘉,忽然笑了一声。“奉孝,你说的是从容发落究竟是指什么?从宽,从严?”

“从容。”郭嘉收起笑容,难得的严肃。“既不从宽,也不从严。如果一定要做个选择,那就从严。”

“哦?”

“乱世用重典,沉疴用猛药,不如此不足以震慑人心。如果杀一人能救十人,杀之可也。”

孙策思索片刻。郭嘉的话听起来有道理,也符合他法家的身份。当然他也听得懂郭嘉的言外之外,从宽、从严都有所从,重典也是典,换句话说,还是要依法办事,不能乱来,更不能不问青红皂白的一杀了之,否则便是师出无名,必会为人诟病。

他不是董卓,不是杀人狂,也没想过将这清单上的人全部杀掉,不过也不能由着郭嘉左右,基调必须由他来定。孙策捻着手指,不紧不慢地问了一句。“依照律法,这应该用什么律令?”

郭嘉眉头微皱,沉吟不语。他听懂了孙策的意思,孙策要严惩这些颍川世家,不会让他全权处理此事。这也难怪,军谋处有一半是颍川人,互相之间多少都会有点关系,难免有些偏袒。

“将军有什么意见?”

孙策笑了。“我又不通律令,哪里有什么意见可言。不过,我们一直在指责袁绍有矫诏,是谋反逆臣,这些颍川世家既然支持袁绍,这附逆二字总是逃脱不掉的吧?我们用槛车将郭异、贺纯送到长安,给朝廷出了一道难题,现在这些人就在我们的手里,如果轻轻放过,岂不是自打耳光?”

第1410章 天生有才

“附逆?”郭嘉愣住了,盯着孙策,一动不动。

“有问题?”

“嗯……”郭嘉沉吟着,收回目光,慢慢放松身体,轻轻地摇了摇羽扇。“问题倒也没什么问题,只是附逆是要族诛的,恐怕不少人会受到牵连。”他苦笑了两声。“将军,我冒昧地问一句,将来我那从叔被俘,是不是也要按此论处?”

孙策打量着郭嘉,笑而不语。

郭嘉接着说道:“如果抓住了荀衍,是不是要也要按附逆论处?如果是这样的话,荀友若、荀公达都在牵连之列。且附逆是大罪,将军不能自决,自然要呈报朝廷,荀文若、钟元常会怎么想?”

孙策也有点犹豫起来。他想杀人立威,但如果杀不成,最后被朝廷驳回来,这可就打脸了。正如郭嘉所说,附逆是大罪,不是他能够决定的,荀彧、钟繇在长安,肯定不会接受这个指控。郭异、贺纯到现在还没有定罪,涉及到颍川人,要想通过就更难了。

但他又不想就此让步。不打击一下颍川世家,这口气咽不下去。

诸葛亮忽然说道:“将军,祭酒,亮有一言,或许可作参考。”

孙策点点头。“说说看。”

郭嘉也示意诸葛亮快说。诸葛亮说道:“袁绍矫诏是事实,而且在承认天子是先帝血脉后仍不悔改,谋逆之心昭然,这一点想必朝廷也是知道的,只是袁绍势大,党人掌控朝廷,天子权柄旁落,这才迁延至今。如今袁绍攻浚仪不下,色厉内荏暴露无遗,长安形势或许有变。且袁绍攻浚仪,与将军父子为敌,他若不是逆臣,难道将军父子反倒错了不成?”

孙策笑了。郭嘉说道:“孔明,我并不是为袁绍解脱,只是不想节外生枝而已。”

“祭酒的忠诚有目共睹,但正因为如此,祭酒不宜参与此事,以免授人话柄,落下刻薄寡恩之名。祭酒磊落,不在乎愚俗之论,可祭酒是将军的心腹,难免会让人以为将军也是寡恩之主。”

“嘿……”郭嘉站了起来,羽扇指指诸葛亮。“孔明,你这话说得,倒像是我连累将军似的。”

诸葛亮笑着连连拱手。郭嘉想了想,摇摇羽扇。“行了,你说得也有理,这事我的确不宜参与,还是避嫌为好。将军,孔明有法度,你还是和他商量吧。”说着,不等孙策答应,弯腰出帐去了。

孙策笑了起来。“孔明,你得罪祭酒了。”

诸葛亮送郭嘉出帐,转身回来。“无妨,祭酒这是借机卸肩,谢我还来不及呢。将军,恩威赏罚乃君主之权柄,不可操于他人之手。将军父子虽有东南,爵不过县侯,位不过将军,不宜擅自赏罚,不如将这事推与朝廷,看朝廷如何处置。”

“如果朝廷像对付郭异、贺纯一样,又待如何?”

“不管朝廷最后如何处置,这些颍川世家支持袁绍总是有罪,区别只有于以什么罪名惩处而已。就算荀文若、钟元常从中解说,天子想必也不会既往不咎,否则既不成了纵容逆臣?”

孙策觉得诸葛亮说得有理,朝廷虽然一直没有定郭异、贺纯的罪,却也没敢放了,说明朝廷也很难处理他们。放也不行,不放也不行。

“既然有罪,那罚没家产、收押族人,总是应尽之义。就算将来朝廷从轻发落,最多也就是放人而已,难道朝廷还会让将军还他们的家产?没有了家产,他们就算对将军有不满,又能奈何?且人质在手,在幕府中的人也不肯轻举妄动。等上一段时间,若是有人勤于职守,或是立了功,将军再请诏赦免他们的家人,也是一种恩赐。”

孙策盯着诸葛亮看了又看,心里暗自赞叹。怪不得他最后能把李严、廖立等人玩弄于股掌之上,这是天生的啊。这小手段耍得多漂亮,抓了人,还要人家感激涕零。既把朝廷当刀使,又给朝廷留足了面子。两面不得罪,好处全到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