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0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2942 字 14天前

第2512章 雄心壮志

被襄阳书院的师生嘲讽,秦宓有点懵。

这不是正常的辩论套路么,你们为什么骂我?

虽说大家都不知道不可能有万世之国,可是当着皇帝的面说吴国必亡,你们这是什么操作?

没等秦宓反应过来,忍他很久的襄阳书院师生已经开启了群嘲模式,而且看他们卷袖子撸胳膊的架势,不排除真有围上来群殴的可能。

庞德公等人自恃身份,自然不能和年轻学生一样冲动,安坐不动,只是摇头叹息。这书生面生得很,新来乍到,不知深浅,更不了解大吴学风,这次怕是要吃亏了。

辛评站在人群中,看着几步外的秦宓被人怼得语无伦次,又解气,又有些可怜他。秦宓是个聪明人,书读得也好,但他太不了解吴国,太不了解孙策了。用儒生们之间互相辩难的那一套来对付孙策,根本就是自找麻烦嘛。你的学问再好,辩才再佳,还能强过许劭吗?

见群情激涌,再不阻止就真有人动手了,孙策抬起双手,轻轻下压。见天子要说话,襄阳书院的师生们勉强收住了高涨的战意,只是狠狠盯了秦宓两眼,记住此人,回头再找他一决高下。

秦宓还没回过神来,没什么反应,被殃及的辛评倒是打了个寒颤。

孙策朗声笑道:“策虽读书少,也听人说过唯易不易的道理。人们常说天长地久,可是天有不测风云,地有沧海桑田,又哪有什么天长地久,夏禹、商汤、周文武王,皆是一代明君,可是传国最久的周也不过八百年,其中还有几百年是名存实亡。策何德何能,又岂敢奢望万世不易。”

“不过……”孙策话风一转,却没有接着往下说,端起了案上的茶杯,喝了一口茶,又慢慢放下茶杯,还特意将茶杯的位置挪了一下,放在原位。“要说没有一点野望,亦非实话。”他看向秦宓,笑意盈盈。“足下可知我有何野望?”

秦宓深吸一口气,强作镇静。“既知不能万世一姓,那就只能存国久一些。想来足下是希望与周文王、周武王比肩,让吴国国祚超过周朝。”

孙策笑笑,一字一句地说道:“对,亦不对。”

秦宓愣了一下,拱拱手。“敢请教。”

“我刚才说了,唯易不易。说起皇帝一词,其实历史并不久远,不过是嬴政师心自用,取三皇之皇、五帝之帝,合为一统,方有皇帝。三皇、五帝的历史太远,我读书少,不能详言,三代略知一二。据蔡祭酒所言,夏称后,商称帝,周称王,皆与皇帝不同。即使是同为皇帝,汉代的皇帝与秦代的皇帝也有不同,在座诸位都是博通经史之人,想必比我更熟悉,就不展开说了,免得贻笑大方。”

众人哈哈一笑,气氛轻松了许多。蔡讽有些尴尬,他还真不知道这皇帝和皇帝之间还有什么区别。不过他什么也没说,若无其事的跟着笑了两声。

“由后而帝,由帝而王,再由王而皇帝,这样的演变是好还是坏,恐怕不能简单的断定,然而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,皇帝绝不会是最后的称呼,或是几十年,或是几百年,终归会有另一种制度出现。足下以为然否?”

秦宓皱了皱眉。他承认孙策说得有理,但他却不愿附和孙策。“这和你所说的野望有什么关系?莫非你也想效仿秦始皇,再创一个称号?”

孙策笑笑,没有理睬秦宓的挑衅。这只能说明秦宓已经阵脚大乱,不足为患。

“称号只是名字,根本还是在称号之后的制度。制度一直在变,这是事实,可是为何会这么变,这么变是好还是坏,什么时候是好,什么时候是坏,却不是一个什么人都能说得清的问题。常言道,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非真知也。”

孙策再次顿了顿,目光炯炯有神。“是以,我委托弘农杨公、江夏黄公,当然,还有襄阳书院的老祭酒蔡公,潜心研究官制,希望能从中找到规律,希望能知其所以然。不敢说为万世立法,只求能有所建树,使后世之君知依时而变,有所为,有所不为,不至因一时之利,误入歧路。”

“这,便是我的野望。”孙策展颜而笑。“若能实现,我大吴纵使不能万世长存,比肩于周,传国八百年,想来还是有可能的。足下以为呢?”

秦宓还没有回答,尹默便起身,向孙策施礼。“陛下既有周文王、周武王开基立国之功,又有周公制礼乐、立教化之德,后世之君但能循陛下仪轨,大吴传国又岂止八百年,千六百年亦可期。”

孙策摆摆手。“多谢思潜谬赞。不过我不希望后世之君守什么祖宗之法,一步不敢越雷池,我更希望他们能循我本心。本心者何?士之三重境也,立身,行义,求道,依此本心而行,虽法与我不同,本心不异,便是我的孝子贤孙。文士、武士,农士、医士,为百官,为君王,所为虽有不同,为士之心不应有异。”

“彩!”墙头一个少女用力鼓掌。“陛下说得精彩,妾虽是女子,亦愿为士!”

孙策举起手臂,高高挑起大拇指。“这才是我大吴之士。虽是女子,不让须眉!”

众人哈哈大笑,喝彩声此起彼伏,掌声响成一片。

秦宓看看四周,嘴角抽了抽,慢慢抬起手,勉为其难的拍了起来。

……

秦宓与尹默并肩而行,走在人流涌动的襄阳街头。

辛评没有和秦宓一起回来。他说去找郭嘉,希望能尽快与孙策见面,开始谈判。不过秦宓不怎么相信他,辛评的心早就不在蜀国了,他找郭嘉更可能是为自己的前程。

梓潼原属广汉,尹默与秦宓算是同郡。之前秦宓就是通过尹默求得与会的许可,有机会站在书院的院子里,与孙策直接对话。虽说结果和预期的不同,秦宓还是很感激尹默的帮忙。

会议结束后,尹默陪着秦宓参观了襄阳书院,对秦宓说,别回益州了,就在襄阳书院读书吧。你读的书虽然多,但你对吴国的新政、学风都不太熟悉,今天败得有点冤。

秦宓没有表态,但他对襄阳书院的设施大加赞叹。不论是环境还是藏书,襄阳书院都让他大开眼界,至少益州是找不到能与之相比的。

在襄阳书院转了半天,辛评还是不见踪影,尹默便送秦宓回襄阳城。天色已经不早了,襄阳街头的气氛还是很热烈,到处可以看到、听到人们关于上午那次召见的讨论,其中不少与秦宓相关。好在那些人并不知道秦宓的名字,便以那个益州蛮子代替。

秦宓很郁闷,却无可奈何。

两人一路走到蔡家酒楼,站在门外,向里看了一眼,却见酒楼里已经人满为患,根本不可能有空位。秦宓心情更加不好,尹默却早有准备,拉着他拐进一条小巷,在一个门面很窄的小酒家前停了下来,还没开口,正亲自为客人上酒的女掌柜便看见了尹默,笑着迎了出来。

“尹先生,今天几位?”

“两位。”尹默指指秦宓,伸长脖子,看看里面。“还有座吗?”

“先生若是不嫌弃,阁楼上还可以坐两个人。”

“阁楼就阁楼,正好看看襄阳夜景。”

尹默领着秦宓进了门,踩着不足三尺宽的楼梯,轻车熟路地上了楼。掌柜也不多说,转身又去招呼别人。站在楼梯上,秦宓向下看了一眼,见狭窄的过道间还有两桌,一桌一人,一人两人,安静的喝着酒,不时低笑两声。

上了楼,穿过一个像是闺房的阁楼小屋,推开不到一人高的小门,尹默、秦默出现在长宽不足五尺的晒台上。两张竹椅,一张木案,虽然紧凑,却不杂乱。

秦宓四处张望的时候,楼下传来几声清脆的铜铃响,尹默伸手拉起一根绳子,扯上一只竹篮来,竹篮里有一壶酒,两只酒杯,四件点心、小菜。尹默熟练的摆好,又将竹篮放了下去,招呼秦宓入座。

正如尹默所说,阁楼不大,却能将大半个襄阳城尽收眼底。正是傍晚时分,夕阳斜照在襄阳城上,一片灿烂,远处沔水上的水师楼船更是金碧辉煌,气壮如山。

秦宓忽然想起早上看到的那艘船,便问尹默是否了解。

尹默笑笑。“那是黄、秦二位祭酒刚刚研发成功的新船,专为进攻益州做准备的。你看到的那艘也许是去汉水试航的。同样的船在长江也有,只不过你没注意罢了。”

“这么说,吴帝是根本不想谈判,就是要武力攻取益州?”

尹默看了秦宓一眼,含笑不语,只是举起酒杯,向秦宓示意。秦宓无奈,只好举起酒杯,与尹默碰了碰。“今天多亏思潜,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收场。”